前不久,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和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至此,我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增至25项,继续领跑全球。
见证沧海桑田,蕴藏古人智慧,这些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如今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融入乡村全面振兴的壮阔图景。本期光明视野,让我们走近农业文化遗产守护者与传承者,听他们讲述这些闪耀千年的智慧之光如何持续照亮乡村共富之路。
龙脊梯田已有2300多年历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图为游客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梯田观光。
那天晚上,手机屏幕亮起的瞬间,我一眼看到了好消息——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成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刹那间,我的眼眶开始发酸:这不仅是我国水产养殖领域首个入选世界级农业文化遗产的项目,也是德清县首次获得如此殊荣。这个承载着千年智慧的养殖系统,终于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芒。作为参与申遗全过程的亲历者,我激动得彻夜难眠,46载寒来暑往的点滴记忆开始在脑海中翻涌……
还记得1979年赴日本考察时,我站在东京一家珍珠博物馆的展柜前,看着解说牌上的“珍珠养殖技术源自中国”,内心无比震动。从那时起,我立志要让世界知道:珍珠文化的根,在中国德清!
为什么这么说?这要追溯到南宋时期。在德清小山漾畔,先人叶金扬发明的“附壳珍珠养殖技术”,开创人类淡水珍珠养殖的先河。至今,这里仍沿袭着“鱼蚌共生”的生态智慧:上层育蚌、中层养鱼、底层培植水生植物,形成立体循环系统。贝类凭借自身独特的过滤功能改善水体环境,使氨、亚硝酸盐、总氮含量分别降低40%、34%、38%,化学需氧量减少30%,实现水产养殖与生态系统恢复并重并举。这种“以水养珠、以珠净水”的模式,不仅孕育出40多种鱼类、10余种育珠蚌,更塑造了“漾—基塘—耕地—林地—村庄”的独特景观。
从一门鲜为人知的传统技艺,到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再到跻身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条珍珠“溯源”之路走了近半个世纪。2016年,德清县政府成立领导小组,正式启动申遗工作时面临着双重挑战:既要挖掘淡水珍珠养殖的历史佐证,又要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为此,团队遍访国内外博物馆、遍阅中外古籍,最终在几篇国外的论文中找到了关键记载——“东方珍珠匠人将佛像植入蚌壳”。令人振奋的是,这些内容与我们在实地勘探过程中了解到的事迹、挖掘到的遗迹完美印证。
今天,依托“珍珠+”全产业链,我们将养殖、加工、研发、文旅集于一体融合发展,珍珠产业从单一养殖拓展至美容、保健、文旅等领域,构建起“产学研游”一体化格局。小山漾边,科研人员记录水质数据,老匠人教新学员插种,主播对着镜头推介珍珠饰品……
现在,全县珍珠深加工年产值突破70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带动了2万多人就业增收。这幅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交织的画卷,成为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最佳注脚。
什川镇,位于甘肃兰州东北方向。黄河在这里掉头北上,勾勒出一片秀美的河谷盆地。自明代嘉靖年间起,先民便开始在此栽植梨树,经过历史积淀,如今留下了总面积1.2万亩的梨园,核心区近4000亩。
什川的梨园,突出一个“古”字。这里现存百年以上古梨树9423株,其中树龄超300年的有2000余株。早在2013年,什川古梨园就被命名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这些年,我们在古梨园的保护、利用以及传统特色农耕文化传承上持续下功夫——
我们对每一株古梨树都重新进行了GPS坐标定位、挂牌,建成“一树一档”数字档案,实现了管护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同时还出台了《兰州市什川古梨树保护条例》,推动古梨园的保护驶入法治化轨道。
我们“古”“新”结合加强果园管护。当地果农把种植梨树称为“种高田”,主要是指利用“天把式”云梯穿梭于半空的梨树间,为果树修枝整形、疏花疏果、竖杆吊枝、采摘果实。我们对这一传统技艺进行传承创新,组织果农采用桥接、嫁接、腹接等现代技术,对高龄衰弱古梨树进行复壮,对濒危古梨树补植补栽优质苗木,进一步夯实了什川古梨园永续发展的基础。
我们深入挖掘什川古梨园承载的传统农耕文化。漫长的时光里,这里孕育出深厚的节会文化、水车文化和农耕文化,传承了鼓子、小曲、高架铁芯子、社火花灯、黄河奇石、根雕艺术等民俗文化。我们在守护古梨园的同时,也努力让这些特色文化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在古梨园的活化利用上,我们更是新招迭出。每年4月初到5月中旬,上万亩的古梨园里,梨花如雪,层层叠叠缀满枝头,美不胜收。我们举办梨花节,整合全县文旅资源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和特色文旅活动,还依托古梨园建起了100多家农家乐,培育了20多家瓜果合作社。今年春天,兰州还专门开通了赏梨花游轮专线,游客从市区乘船顺黄河而下,两个小时就能抵达什川镇。这下,“梨园游”热度更高了。
今天的什川古梨园,保留了特有的高架云棚栽培技艺和黄河沿岸梯田生态系统,成为中国西北地区罕见的农业文化遗产样本。我们将抓住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一契机,进一步放大什川古梨园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让这张特色农耕文化名片越发闪亮。
福鼎是白茶的发源地。据史书记载,早在隋朝时期,福鼎太姥山便已有白茶的踪迹,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发展,福鼎白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福鼎白茶,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福鼎人民世代智慧的结晶。
走进福鼎的茶园,眼前便是一幅鲜活的生态画卷。茶树与山林、花草、溪流相依相存,构成了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我们采用“两好两替代”模式,即“茶园生态好,园艺提升好,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有机肥替代化肥”,有力推进生态茶园建设。
福鼎白茶的制作工艺,是“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中的瑰宝,也是福鼎人民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采摘、萎凋到干燥,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尤其是萎凋过程,需根据天气、温度、湿度等自然条件灵活调整,经过36至72小时的精心呵护,才能成就茶叶独特的口感与香气。为了让这份“独特”永续传承,这些年我们积极培养年轻一代的制茶人才,让古老的技艺在青春的手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随着“福鼎白茶文化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福鼎茶产业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我们探索“白茶+”茶旅融合新模式,将茶园、茶企、茶村与旅游相结合,打造了一处处可游、可品、可学的茶旅胜地。游客们既能在这里品尝正宗的福鼎白茶,也能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亲身感受茶文化的魅力。茶旅融合带动了经济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
我们在推进茶叶标准化建设、提升福鼎白茶的品质与影响力的基础上,也不忘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编写《福鼎茶志》、编撰校本课程教材等,让更多人了解福鼎白茶的历史与文化。我相信,“福鼎白茶文化系统”将永远滋养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
夏津县地处鲁西北平原,境内黄河故道独特的水土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合桑树生长,现有6000多亩古桑树群,其中百年以上古树2万多株,是中国现存树龄最高、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2018年,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今天,这里的桑树群仍在继续“长大”,古树和新苗相映成趣。世世代代与桑树为伴的夏津百姓,也靠着家乡特产桑椹,过上了好日子。
围绕着桑树、椹果,我动了不少脑子,也走过一些弯路。十多年前,通过申请分配、认养,我一共拥有大大小小100多棵桑树。我盘算着,这些树一年能产三四万斤椹果,按当时的价格应该能卖几万块钱。但事实证明,我想得过于简单了——椹果保鲜期短,采摘后隔夜就会变质,无法外运。更让人头疼的是,产果还得“看老天脸色”。遇上阴雨连绵,树上成熟的椹果不好采摘,又容易霉烂,只能干着急……
如何延长椹果的保鲜期?受到葡萄干的启发,我在家中腾出一间房子,先购置了一套简单的烘干设备,开始尝试制作椹果干。鲜椹果经过烘干机加工后,保质期大大延长,且不同于仅靠太阳的传统晒制工艺,保留了椹果特有的风味和营养成分,在市场上竟然卖到了每斤30元。这让我更加坚定了做椹果深加工的信心和决心。
这些年,夏津县调整第三产业布局,每年举办“椹果生态文化节”,同步开展非遗产品展、非遗活动进景区、古桑书画摄影展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参观体验。来访游客对干、鲜椹果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让椹果价格翻了十几倍,也让果农足不出户就能卖上好价。
趁着发展东风,我成立了夏津县传峰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发出椹果干、椹叶茶、椹果醋、椹果酒、椹叶面条等20多种创新产品。合作社社员由创建时的20多名增加到现在的112名,平均每年能增收五六千块钱。
从枝头紫莹莹的鲜果到合作社里多样的深加工产品,小小椹果完成“七十二变”,不仅丰富了市场产品,更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生活甜起来。
安徽铜陵市天门镇,村民在处理自家采收的铜陵白姜。2023年,铜陵白姜种植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AI应用已渗透社会生活各领域。深入分析AI“信口开河”成因,需从技术、数据和监管三个维度进行考量。(摘编自《工人日报》,原题为《防止AI“信口开河”,技术伦理建设刻不容缓》)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日前批准发布《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及多式联运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2月1日起实施。动力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其安全高效运输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关键。
截至2025年8月22日,今年中国空间站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实施58个科学与应用项目,实验次数2.6万余次,上行科学与应用任务800余公斤科学物资,下行空间科学实验样品27种,获取科学数据110TB。
暑期,不少家庭选择前往户外戏水游玩。胡越凯介绍,大家常说的“食脑虫”属于“自由生活阿米巴原虫”,多生于潮湿的土壤和淡水中,包括福氏耐格里属阿米巴原虫、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和棘阿米巴原虫。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院士团队的汪程远副研究员,携手香港大学等机构科研人员,通过对嫦娥六号月壤中玄武岩岩屑的系统研究,揭示了月球年轻火山活动的源区特征与热驱动机制。该研究不仅刷新了人们对月球热演化历史的认知,也为解释其他无大气、小型天体的火山活动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美国南加州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国际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定量评价了地震后河床沙这类粗颗粒沉积物通量及其长期变化,揭示了地震对河床沙的影响远比预期更大更久。
23日,在南海中沙海域的“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上,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琴”号圆满完成首次深海试验,全面验证了整机系统的功能和主要性能指标。
从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所承担的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核能系统项目一体式余热导出原理验证试验顺利完成。
我国科学家对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开展了系统性研究,成功揭示了月球年轻火山活动的源区特征与热驱动机制。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孔令让研究团队首次组装了小麦远缘杂交常用物种中间偃麦草和鹅观草染色体水平的高质量基因组序列。
大多数地区在处暑节气时仍有高温天气出现。北方地区昼夜温差扩大,易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凉”。
当罗斯海冰架上最后一抹极昼阳光悄然隐去,南极的冬季正式到来。冰原之上,完成微电网系统、氢能源系统、通信系统等建设任务后的秦岭站,如一艘灰色的方舟稳稳矗立。
一部“电影”让我们一窥人类发育中一个鲜为人知的里程碑事件——新形成的胚胎附着在子宫内膜上的瞬间。
嫦娥六号采样点所在的阿波罗盆地直径约540公里,位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是该区域最大的次级撞击构造。
手术机器人被誉为机器人产业“皇冠上的明珠”,作为医生的“辅助工具”已完成了数百万次微创手术。
一项近日发表于《科学》的研究发现,在血液中循环的血小板会吸收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从而成为液体活检的重要DNA库。
在地球的深海热泉、湿地,或者动物肠道和沉积物等环境中,生活着一群“无氧居民”——厌氧微生物。
当前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导致了技能人才短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