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善,明中后期名宦,军事家,终官巡抚贵州右佥都御史。字尤名,一说字彭伯。生于嘉靖四十五年(1565年),河南永城人。王三善 青年时期自命不凡,喜好结交各方面的奇士,在家乡有一定声望。万历 二十九年(1601)进士,后被授予荆州(今湖北江陵)推官,为官公正廉明,曾楚宗等人冤案,后回到吏部任主事。由于他参与弹劾右佥御史李三才有功,迁吏部考功文选郎中,因才用人,不阿权贵。泰昌元年 (1620年),升任太常少卿。天启元年(1621年),王三善被提升为右佥 都御史。同年,巡抚贵州。时逢永宁土司、宣抚使奢崇明、安邦彦发动叛 乱,一度已攻下重庆、遵义,土民相继响应,王三善旋即率军开始与奢、 安作战。二年(1622年),安邦彦鼓动陇西宣抚使安位反明,进攻毕节,守军3000人战死。安邦彦部又攻打普安、安南(晴隆),云南李天常都司率4000兵虽去解救而未果,全军覆没。于是叛军围攻贵阳,形势危急,王 三善率军前往解围,与叛军进行了持续二年之久的战斗。
天启四年(1624年),王三善在毕节大方被安邦彦叛军擒获遇害,享年59岁。
奢崇明、安邦彦叛乱后,王三善适逢巡抚贵州,当即率兵前往。他以“刘超主管中军,刘泽清领前哨,兵分三路,衔枚前进,率部转 战”。安邦彦部又攻打普安、安南(晴隆),巡按御史史永安反复告急, 王三善又率军前往解围。此时镇将张彦芳部二万余众受阻,困在龙里。王三善率军万余,未能即刻制止叛军。是因其部将徐时逢与范仲仁不和,在城河与叛军初战损兵折将。此后贵阳城中缺粮缺援,守军战斗力下降,人心惶惶。到了十一月,王三善才召集将士,计曰:“失城死法,进援死敌,等死耳,盍死故乎?”晓明大义,要求将士誓死力战叛军,不得后退 违者严加惩处。军心统一后,王三善兵分三路,右路车由何天麟率 领,7000明军从清水东前进,左路军由杨世赏率领,从都匀出发,王自率领中路军,两万余众直取安邦彦部。王三善“等大军亦至,遂夺龙里城。诸将议住师观变,三善不可,策马先。邦彦疑三善有众数十万,乃潜遁,余贼退屯龙洞。官军遂夺七里冲,进兵毕节铺。”王三善又率军前进,其部将刘超一度杀死叛军头目阿成,但其士兵听到铳炮声音,产生后退想法,王三善身先士卒,“前驱杀贼,必无退者,吾当为后劲”。他策马前进,自当先锋,部下急忙跟进。在夺取龙里后,王三善认为兵少,不可以打持久战,应当乘胜追击,攻击叛军。安邦彦以为王三善兵力众多,自知不敌,于是率军退守龙洞。王三善率领明军,攻占高寨、七里冲,部队前进到毕节铺。两军随即交战,叛军惨败,“其渠安邦俊中炮死,生获邦彦弟阿伦,遂抵贵阳城下,贼解围去。”此役王三善所率明军大胜,贵阳之围遂解。
坚守贵阳的史永安等,看见王三善率领大军来到贵阳城下,无不为之 感动,特请王三善进城住扎。但王三善则曰“贼兵不远,我不可即安”, 即营于南门外,以防叛军再度犯城。后明军左、右路军和湖广、广西、四 川的援军陆续到达贵阳,王三善担心粮草不济,这些军队又姗姗来迟,战 机已经丧失。但部将建议,可否夺取叛军粮草以度难关,王三善采纳此建 议。王三善“以二万人破贼十万,有轻敌心”,兵分三路,一路由刘超率 领三万人马,从六广河攻夺大方; 一路由张彦芳统领,直取安邦彦指挥中 心;线补衮率一支部队从黄沙渡。他的战略目标是彻底消灭叛军。刘超、张彦芳、线补衮三路与叛军交战告捷,“破贼五大寨,诸将益轻敌。邦彦 先合崇明、效良兵诱官军深入”。骄兵必败,胜利使王三善及其部将均产,生麻痹轻敌的思想,成为其后来惨败之最终原因。
天启三年(1623年)正月,“超渡陆广,贼薄之,独山土官蒙诏先 遁,官军大败,争渡河,超走免,明楷被执,诸将姚旺等二十六人歼焉。 贼遂攻破鸭池军,部将覃弘化先逃,诸营尽溃,彦方退保威清,惟补衮军 独全”。安邦彦与其部属宋万化等数万余众,先后击溃刘超和张彦芳,明 军损失惨重,张彦芳率余部退守威清(今属修文),固守不出。安邦彦再 次率军分三路进犯贵阳,其中两路被击败,安邦彦只得固守鸭池河、六广 河。时湖广总督杨述中住扎沅州,“畏贼。朝命屡趣,始移镇远”,因与 王三善平日有隔阂,故王三善的军队未得到杨述中的支持。他又欲与住扎 四川的明军联合,共同消灭叛军。于是率领六万兵渡过乌江,在黑石一带 打击叛军,取得一些胜利。但军中粮草殆尽,部将均建议退兵,王三善怒 曰:“汝曹欲退,不如斩吾首诣贼降!”“诸将乃不敢言”。他“绯衣莪 冠,肩舆张盖”,亲自督战。之后他收复大方,迫使安邦彦逃往织金。其 派人传言,假意投降,以拖延时间,收拾残兵。“诸苗及土司咸惴恐,益 合于邦彦。三善先约四川总兵官李维新灭贼,以饷乏辞”。安邦彦又陈其 愚暗中投降王三善,伺机窃取军机。
天启四年(1624年)正月,粮草将尽,四川军队又不支持,王三善 只好从大方退兵。安邦彦派兵追赶,王三善的部将王建中等战死。“官军 行且战,至内庄,后军为贼所断。三善还救,士卒多奔。陈其愚者,贼心 腹,先诈降,三善信之,与筹兵事,故军中虚实贼无不知。至是遇贼,其 愚故纵辔冲三善坠马,三善知有变,急解印绶付家人,拔刀自刎,不殊, 群贼拥之去。骂不屈,遂遇害”。在内庄,王三善自刎未成,被安邦彦叛 军捉住遇害。后王三善归葬于贵州黔西双坟山半腰,后世立祠堂祭祀,今 黔西县西门大桥侧面有“王三善神道碑”一座,叙述王三善一生业绩。
王三善在危难之中,接任贵州巡抚,与叛军交战数年,后以身殉职, 为贵州建省以来第一个死于作战的封疆大吏,其精神是可嘉的。天启五年(1625年),时任吏科给事中的郭典深曾说:在杨述中的奏折中,乞求朝 廷给予征剿奢安叛乱的“赠恤”,第一位即王三善,但其对王三善“慷慨 殉难无一语及焉”,郭典深认为杨述中不公正,郭典深认为“(王)三善 受命,勇往进至偏远……密集众弁衔枚夜趋,质明至贵阳城下,贼尚不 知。以数千兵破贼二十余万,久围立解,李耘、史永安皆得与城俱存,且 蒙优叙矣,而三善卒死锋镝……如此奇功而不蒙一恤典乎?”请求明朝 廷给王三善一个线年),王三善终获赠兵部尚 书;九年(1636年),被赠太子少保。曾任云南布政使的贵州人潘润民诗 赞王三善:“虎穴惊深入,龙韬竟不回。巢空捕贼狡,星殒重臣摧。碧血 埋荒徼,丹心耿夜台。悬知英爽在,叱咤馘渠魁。”王三善之败,始于轻敌,忽视了安邦彦等人之狡诈。后贵阳人、御史徐卿伯(字梦麟,晚号剩夫,万历进士)曾经说道言:“邦彦招四方奸宄,多狡计。抚臣得胜骤进,视蠢苗不足平。不知泽溪以西,渡陆广河,皆鸟道,深林丛箐,彼诱我深入,以木石塞路,断其邮书,阻饷道,遮援师,则彼不劳一卒,不费一矢,而我兵已坐困矣。”意思是王三善轻敌,必被敌人所困,后之结果“悉如其言”。(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