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永康,清道光咸丰年间贵州著名诗人,终官内阁中书,太子侍读。字子和,别号瑟庐。生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贵州大定府(今大方县)人。幼年失怙,父章首乾早逝,3岁时母谢氏亦病故,与兄章永孚二人由继母谌氏教读诗书,抚养成人,曾师从于品格清正、学识渊博的族兄章永绣。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中秀才,二十九年(1849年选为拔贡,咸丰元年(1851年)乡试中举。二年(1852年)赴京会试,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散馆,任内阁中书,升太子侍读。与京师学士名流往还,相互唱和。十年(1860年),请假南下江西弋阳看望任知县的兄长章永孚,然后回原籍闲居。期间,服继母谌氏丧,悲痛万分。曾请得好友杜湘(字渔阶,广东番禺人,举人,工画山水)绘《声灯影图》,叙继母边纺织边授教之情景,并得郑珍、莫友芝、张之洞、黄彭年、唐炯等友好题咏。
同治三年(1864年)冬,章永康在家得吏部调候补知府任命,正准备启行时,恰遇贵州各民族大起义爆发,义军之黄号军突然攻破大定城,章永康及其次子章际华在混乱中被杀,时年33岁。次年,贵州提督赵德光收复大定,觅章永康遗骨未得,立其衣冠冢于锅厂祖茔。
章永康才华横溢,精研经、史、子、集,工古文、诗、词,长篆隶书法,惜英年早逝。其一生时间短暂,但著作宏富,著有《瑟庐文集十六卷》、《瘦梅书屋诗存》二十四卷、《海粟楼诗稿》十二卷、《絮红吟馆词》四卷、《影雪词》六卷、《雁影庵词》二十卷、《宝瑟山房集》四卷、《瑟庐尺牍》四卷、《幼存馆课诗赋稿》八卷,惜均未刊刻,在兵燹中散失,其他文集及书法作品均无存留。遵义黎庶昌十分看重章永康的人品和才华,在他遇难多年后,曾多方收集到他的40余首诗和几阕词,予以梓行。民国年间,贵州通志局在此基础上,于民国25年(1936年)将当时所发现章永康其他遗诗共计538首(诗453首,词94首)编为《瑟庐诗草》三卷和《海粟楼词》一卷,收入《黔南丛书》第三集和第四集,由贵阳文通书局印行(2010年分别收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黔南丛书》点校本第五辑、第十四辑,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章永康是清代贵州诗坛的杰出诗人,他的诗“以宋意入唐格,词兼婉约与豪放”,既擅长古体诗,又创作了大量的近体诗,这些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唐人的韵致和宋人的气骨。在诗歌风格技巧上,受温庭筠、李商隐、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苏轼、黄庭坚等人的影响很深,由此形成古朴与典雅兼具、豪放与婉约并存的诗风。在章永康的作品中,无论是何种体裁或题材的诗词都写得挥洒自如,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他的军旅诗显得豪迈纵横、气吞山河;田园诗和爱情诗则柔美俊逸、意韵深远。其诗词均题材广泛,有关注民间疾苦的,如《行路难》:“小车班班黄尘晚,夫为推,妇为挽。青青之蒿疗吾饥,焦土一尺蘖芽短。官家下令急算缗,有司奉行如束薪。尺布斗粟有征税,甚者纷扰及鸡豚。盈担之梨半筐李,持向街头易升米。道逢关卒生怒嗔,责以私鬻肆鞭笞。吞声饮泣归门前,县胥又索经制钱。曲突无爨墟无烟,哀哉黄雀集野田!”隐议时局,讽刺朝廷。有言志、抒怀、感慨的,如《近作感怀》第二:“水亦空灵石亦顽,绮怀难并壮怀删。苍茫足底波千尺,突兀胸中厦万间。写遍新吟杂歌哭,醒余尘梦得萧闲。不堪更话黔中事,铁雨金风满故山。”痛斥朝政,悲苦贵州战乱。他的词风,“豪壮处不逊苏、辛”,其词的成就来自于他的倾心钟爱和对前代词人的学习,有其愧丽婉曲之处,亦有其艺术特色。如《百字令七星关》:“七盘高处,看芙蓉千仞,凌空如削。耿耿谁将双剑倚?疑是巨灵曾擘。片石危撑,悬崖中断,一线天疑裂濛溪雾,哀猿啼出林隙。只愁窟底蛟龙,波涛咫尺,雷雨鸣金铁!隔树呼伥风正怒,吹冷一鞭秋色。秦蜀遥分,河山终古,斜日茫茫白。今宵月冷,又听何处关笛?”勾画一幅奇险景象,从中看出作者的忧虑,怕战乱不息的心情。比诗含蓄而正是词与诗的异同。其类似的词还有《台城路寒云》《庆春泽慢·(姚)吉甫将以花朝后出都,夜寒被酒》等。
章永康以诗词文章著名,逝世之后,得到时人赞誉。与章永康同时人浙江镇海陈继聪,著有《忠义纪闻录》一书,其中对章永康评介有加:“章君永康天才俊逸,诗笔婉丽。章侍读之才不减唐之温、李,而竟遗诗寥寥,设非亦溪殿撰采人诗话,世谁知黔中有此才士乎噫!”黎庶昌在《章子和墓志铭》中写道:“黔本山国,大定尤处万山之交,僻陋在夷,世鲜明达,君出而天才绵丽,冠绝时流,有骚人之遗风焉。夫其性情悱侧,牢愁悲思,则楚臣屈原之所为惓惓君国也。”莫友芝等编辑《黔诗纪略后编》,在《章侍读永康传证》中说:“子和天才奇逸,绮思瑶想,不作平人腕下语。”今有论者认为:章永康“擅诗词,艺术精深”,“现存诗中,毫无庸俗滞碍语句”,“七言律诗最优,五律、古体稍差,绝句则较薄弱。其诗风调既婉丽,又俊逸,这种凝和,历代诗人里面找不出几个,(唐)李商隐外,只有(清)吴梅村、黄仲则相类”,如《近作感怀》《感怀四章》《秋感十首》《无题四首》等,评价甚高。(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